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IT产业动态

黔北工业企业闪耀科技之光璀璨夺目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9-2-24 21:46:00 人气:

  为攻占工业强省战略“制高点”,该市正全力推进仁怀名酒、红花岗湘江、遵义和平、汇川机电等百亿园区和白酒、材料、能源、机电装备制造等千亿产业建设,奋力推动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5%以上,到2015年突破1000亿元,力争达到1200亿元,打造黔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谁在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要地位,遵义要实现后发赶超,发挥后发优势,必须倚重于科技创新。”遵义市市长王秉清说。“遵义市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得益于党委对科技的重视和持续大力投入,带动引导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批掌握核心科技,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脱颖而出,挺立潮头,这些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就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黔北大地,显得璀璨夺目。”遵义市科技局局长段开强说。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由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紧接着的6月18日,“神九”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实现自动对接。

  这是继2011年“神八”与“天宫”交会对接成功之后,我国载人航天取得的又一里程碑意义的关键性胜利。

  喜讯传来,为“天”、“神”成功交会对接提供重要零部件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梅岭化工、群建机械、航天电器、林泉电机广大职工奔走相告。

  梅岭化工厂厂长、党委魏俊华激动地说:航天电源因其在航天飞行器中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被誉为航天器的“心脏”。作为中国航天电源专业技术中心、太空电源专业厂家,061梅岭化工厂承担着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火箭配套电池的研制任务,为发射、运行和返回、着陆提供电源。

  在航天器各个分系统及零部件和元器件中,电源是最难控制的,因为电池无法检测,尤其是一次电池,要检测必须激活,而激活就意味着电池寿命的完结,所以要绝对可靠。

  在本次对接任务中,梅岭化工厂为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研制配套了4种7台锌银蓄电池,为运载火箭CZ-2F研制配套7种15台锌银蓄电池。分别用在长征二号F火箭控制系统、利用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和故障检测系统以及神舟九号飞船应急电源、返回着陆电源、返回舱火工品电源、轨道舱火工品电源。

  另外,工厂还为该任务配套了充放电检测设备2种2台套,一种为飞船在轨充电设备,一种为地面充放电设备。

  梅岭电源在此次“天”“神”交会对接中再次表现出优异性能和稳定质量,完美助飞神九载人飞船,实现与“天宫”对接。

  “在载人航天工程对接机构中,齿轮传动系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齿轮的加工精度、装备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对接机构的工作性能。”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政工部部长张美容说,对接机构系列齿轮的开发,代表了一个国家齿轮的较高设计、制造工艺水平。

  实现运动的精密传递,确保准确传动,主要是由齿轮传动。而这个部件,是“太空之吻”的“嘴唇”,属于器官,在上演“天宫”、“神九”热吻的瞬间实现唇齿相依,紧紧咬合,将浪漫再次延续。

  “遵义的很多企业为国家需要,立足自己的科技创新,为需要尖端科技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段开强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等都功不可没。

  2007年10月下旬的一天,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张家琦接待了两位特别的客人神舟八号总指挥部工作人员。两位客人的目的就一个:为神舟八号物色达标的航天垂挂吊绳。

  “他们对钢绳提出的要求高,来遵义前,他们找遍也没找到能生产出让他们满意的钢绳厂家。”张家琦回忆道,当时,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并没有生产这样的产品,但公司决策层一致决定:马上着手研发。

  为尽快研制出“神八”需要的钢绳,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拨出10万元研发经费,还派出包括张家琦在内的13名科研精英。不到1年时间,样品研制出来了。

  样品评审时,在实验室内测出双股破拉断力达47.48千牛,远远超出神舟八号总指挥部提出的要求。

  “整个实验室都轰动了!”张家琦自豪地说。此后,神舟飞船将贵州钢绳定为专用航天垂挂吊绳,并与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签了科研合同。

  从2007年起,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用钢及制品研发》及课题《多丝大直径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研发及产业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及课题《特大跨径悬索桥缆索系统关键材料研究》。研发的“高强度大规格钢丝绳吊索”2007年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研制开发的涂塑钢丝绳及金属芯涂塑生产技术,其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了部分进口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生产的“多丝大直径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粗直径单捻钢丝绳”、“注塑钢丝绳”等被评为贵州省自主创新产品,成为公司新的市场增长点。

  贵州钢绳通过技术工程的实施,目前已形成12.5万吨钢丝绳、7.5万吨商品钢丝、16万吨PC钢绞线万吨镀青铜胎圈钢丝的生产能力。

  公司在2004年企业上市之初,自主知识产权的数目为零,拥有的专利也为零,至2011年,拥有专利超过50项,仅今年申报并得到受理的专利就有22项。随着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贵州钢绳制品产量从2005年的18.6万吨上升到2010年33.64万吨,产品销量从2005年的18万吨上升到2010年33.25万吨,年销售收入也从10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1亿元。

  自2005年起,公司每年用于科研开发的经费都高达2000万元,并制定一系列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公司先后被评为贵州省第一批“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这些专利技术,已为公司带来大笔利润。如该公司入选“十三届中国优秀专利”的“多丝线接触结构预应力钢绞线组合捻制设备”专利,自2007年1月实施以来,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左右,带来利润1亿多元。

  成立于2001年的贵州航天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项目120余项。其中,铝工业技术装备从最初单一的铝电解阳极提升机发展到现在的氧化铝、电解铝、碳素生产、阳极组装四大系列80余种功能、100多个型号产品,分别装备国内80多家铝厂,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先后出口印度、伊朗、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家,累计创汇近4000万美元。超临界流体技术装备从最初的实验用小型萃取装置发展到现在的100L3000L大型工业化技术装备,应用领域包括食品、医药、化工、新材料等,并出口印度、中国、中国、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并在国内外市场的推广过程中,实现了“四个第一”,即:第一台萃取压力最高的工业化装置、第一台全不锈钢带精馏柱的工业化装置、第一台可同时串/并联运行的工业化装置、第一台萃取容积最大的工业化装置。

  5月21日,在贵州航天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说,公司先后建立了“贵州省超临界流体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超临界流体技术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和“超临界流体技术及装备院士工作站”三个省部级研发机构,涵盖了超临界流体技术装备的基础理论研究、小试到中试再到工业化的产业化研究以及后期对装备性能的优化等,完全可满足研发超临界流体技术装备的全部软、硬件设施和条件。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60余项。靠着这些科技创新,公司营业收入从2001年的200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30013万元;资产总额从2001年的180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36960万元;利税从2001年的740万元增长到2012年2596万元,从业人员从2001年110人的增长到2012年455人。

  “依托科技创新,不少企业不但在市场中扎稳了脚跟,还开拓了市场,核心科技成了企业取得良好效益的撒手锏”,遵义市科技局发展与计划科科长辛宏林说。

  “以前我们很困难,但近几年来我们的产品很畅销,销售收入从2005年的4000多万增加到2011年的4个多亿,是6年前的10倍。这是该公司近几年对体制、机制、科技、管理不断创新所取得的,也是我们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走高、精、尖抓开发带来的甜头。”遵义的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

  该公司隶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六一,上世纪90年代,该厂军品指令性任务急剧减少,生产力不能充分发挥,原有的生产工艺特点不适应民品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加上设备设施严重老化,成品化生产率低、成本高、效益差,很难留住专业技术人才,诸多原因,使企业严重资不抵债。

  近年来,该公司在经营上树立起巩固铸锻专业基础,发展综合制造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加大科技投入,形成了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围绕市场开发新产品的。同时,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确定了走“高、精、尖”产品发展道。按照确定的战略,近年来,公司在新产品开发、产品的结构调整上都取得了丰硕:相继开发了美国GEIEI公司外贸市场。

  公司曾承担中国秦山核电站的各类核级铸锻产品研制生产任务,被上海核电办授予“核电先锋”称号,其制造工艺获部科技进步一等。此外,公司开发的“大容量超临界火电锅炉过渡管件”、“大型真空泵不锈钢铸锻总成”、“整体铸造成型液环泵叶轮”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并获得了多项专利。

  “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和对市场新产品的开发,新力公司经济效益得到迅速提升,年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公司负责人说,“我们科技创新,生产经营、经济效益年年上台阶,目前,公司近90%的产品为近年来开发的新产品,公司也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近几年来,该公司开展研发项目20余项,每年的研究开发费用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6%-8%。期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通过省级科技鉴定2项,国家级科技鉴定2项,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1项。同时,公司在2010年成为贵州省首批创新型企业。

  注重科技创新的企业在遵义市汇川区落户的有很多,2012年该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38.35%,全省名列前茅。

  该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特别注重对企业的科技服务,成立了人才库、信息库、专家库和项目库,及时给企业提供服务。目前为该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就达8家,分别是贵州航天生产力促进中心、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遵义博信咨询公司、遵义市汇川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遵科专利事务所、科丰专利事务所、遵义华信资产评估公司、贵州国防工业专利中心等,形成了资本青睐技术创新的投资热潮。

  汇川区推动贵州长征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长征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组建“贵州长征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前年获省科技厅授牌,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紧密联系,优化企业科研行为,共同开展高、中、低压及成套电器开关行业技术研发和项目,初步达成协同创新机制。

  注重科技创新,该区多家企业上演了绝处逢生、破茧成蝶的故事,长征电器开关设备公司在科技局帮助下,近几年得到各级科技项目资金500万元的扶持,加上企业每年都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科技研发,公司申报了专利31件,获得授权13件,开发出的金属铠装式智能开关柜,已实现1亿元的产值。公司从2005年的年销售额不到1000万元,到实现年销售过亿,使得公司的盈利大幅度增长。

  “遵义市科技创新不但出现了抱团创新,共享的趋势,在引导下,还出现了许多高新企业共同在一个园区谋发展的情况,遵义市成立的诸多园区,为这些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段开强说。

  贵州娄山关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2012年5月30日经省人民正式批复设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4平方公里,其中首期开发面积3.8平方公里。园区定位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重点打造电子信息、IT、摩托车组装和汽摩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娄山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IT产业园、汽摩产业园、钛深加工产业园组成,规划产值300亿元。

  如今园区已经成为黔渝合作的标志性、示范性园区,重点建设1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25万平方米职工公寓,2.6万平方米综合大楼和2.5万平方米产业孵化大楼等基础设施。规划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以上,利税54亿元以上,解决就业人数4万人以上。

  在园区,现代化的标准化厂房让人惊叹,2011年3月1日开工建设以来,现已投入资金16亿元,建成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3万平方米职工公租房,完成2.6万平方米孵化器、2.5万平方米综合服务大楼主体工程建设,完成6公里高新区主干道及网管线、绿化亮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娄山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摩产业园已建钢结构厂房1万平方米。首家入驻汽摩产业园的贵州大丰科技有限公司由重庆大丰工贸有限公司和银钢本一摩托有限公司共同出资,项目开工仅用50天时间便完成平场、厂房建设、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实现摩托车投产、下线、销售,创造了“一个月建厂房、两个月投产”的奇迹。截至目前贵州大丰科技有限公司已生产3万辆成品摩托车并出口外销东南亚。

  “娄山关高新区狠抓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全力改善投资服务,以园区为发展引擎承接IT、汽摩产业转移,夯实了园区发展基础。截至目前,娄山关高新区共签订投资协议40个,协议资金50亿元;入驻企业24家,到位资金21亿元,包括遵宝钛业有限公司、伍尔特电子(重庆)有限公司桐梓分公司、贵州大丰科技有限公司、遵义天祥科技有限公司、遵义迪生科技有限公司、遵义科为智能科技等企业相继入驻娄山关高新区。”园区负责人介绍说,为帮助企业招聘、培训产业工人,切实破解“用工难、用工荒”问题,娄山关高新区共储备电工与电子、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才8000人,储备生产操作一线万人,并且会同县人社局、县职高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为企业输送熟练工3000人,已分批组织1800名高中以上学历青年赴昆山、带金字旁的女孩名字涪陵等地进行上岗培训,有力增强了企业入驻高新区生产的信心。

  娄山关高新区围绕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工作,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设立科技励专项基金,出台了相关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信息工程中心建设和项目申报等工作开始起步。新增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园区服务公司等服务机构。

  “高新企业在园区形成集群式发展,园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时帮助解决企业的困难,有助于高新企业快速起飞。”园区负责人说。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职能部门要给他们搭台,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段开强说,遵义市党委高度重视支持科技创新工作,从体制上做好企业自主创新的“推手”。

  该市明确科技创新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创新型城市构架,要求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以上;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拨款占市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达到2%;万人研究与发展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5人;省级以上工程(企业)技术中心增至40家;新建成1至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实施1000~1200个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获资助资金4~4.5亿元;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占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2%。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十二五”以来,该市通过把科技计划主要投向企业、把科技资源重点引向企业、科技中介服务围绕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面向企业、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等措施,进一步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目前,该市科技计划和争取的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85%投向了企业,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共为全市10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国家、省、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77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4家,建在企业的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2家,工程技术中心6家。

  该市强化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科技合作、科技项目支持等措施,在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社会事业及重点学科领域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市有科研机构数27个,高等院校3所,共有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院士工作站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国家级产业化2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平台2个、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农业园区3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6个,科技特派员试点县(市)7个,科技特派员达442名。

  该市大力进行科技体制创新,针对科技资源不足和分散的问题,该市围绕特色产业和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一是搞科技合作。与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几十家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11年与省科技厅开展了省市科技合作,双方5年内投资1.5亿元,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重点推进娄山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打造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以遵义市汇川区装备制造业,湄潭茶叶,遵义县辣椒,赤水石斛、道真自治县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开展省市县科技合作,支撑特色产业发展。与省科技厅、遵义医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开展省市校科技合作,引导大学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和培育科技创新型人才。二是开展科技融资。用好科技投融资手段,放大财政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创新。积极引导遵义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与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开展投融资合作。截至2012年6月,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累计完成接触调研企业43家,融资累计支持共计9215万元,实现地方财政资金放大9.2倍,有效解决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市财政明确于2015年以前,注入市风险投资公司资本金3000万元以上,支持科技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

  该市还大力创新科技服务机构,目前,全市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专利代理机构2家,科技咨询公司2家,科技风险投资公司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平台2个。近年来,各服务机构共为全市10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信息和咨询培训服务,为企业争取省级以上项目400余项,获资金支持超过1亿元。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30家,在孵企业总收入2.3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遵义市高新技术产业已基本形成以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核心,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配套较为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研发生产以民用航天配套产品、百万千瓦级核岛和反应堆压力容器关键构件、石油开采技术装备、超临界流体技术装备、化学物理电源、汽车零部件等为代表的1000多种高技术产品,其中200多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100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2012年,按照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认定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共43家,涉及装备制造、中药现代化、新材料、汽车零部件、化工、农产品加工、家电等领域。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41.24亿元,占P比重约为21.5%,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遵义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名第2。

  该市通过主动对接国家及省重点支持的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和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十二五”以来,全市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61个,财政科技经费投入2.047亿元,每年增长超过20%,有效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

  该市出台了系列科技励政策,修改遵义市科学技术励办法,提高励额度;增设市级优秀发明专利数量,设立100万元专利补助资金。“十二五”以来,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专利申请实现一年一突破、两年翻两番。2010年专利申请仅为621件,2011年一举突破千件大关,达到1373件,2012年达到2590件,同比增长88.6%,在全省的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达到22.9%。专利授权量快速增长,2012年授权专利1266件,同比增长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