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网站运营

为什么我们的招聘总走在疲于奔命的上?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9-12-23 1:23:44 人气:

  刘硕和关昕很多公司对于招聘岗位的定位,就是半销售的性质,尤其是在企业大量要人的时候,简直可以用“疲于奔命”来形容。

  不能说负责招聘的同事日常工作不努力,但是努力也要讲究方向和技巧,高强度、低效率的重复劳动对于解决实际用人问题的边际效用常低的。

  第一种类型的缺人,是由于业务快速拓展,涌现出大量新的岗位需求,我们的招聘就是为了满足岗位的“增量”。

  例如前几年共享单车在各个城市的扩张,HR简直天天跟疯了一样,发动各个渠道招人,谁先招到人,就意味着谁先抢占了市场。

  这种情况下招人也比较容易,因为业务发展态势好、速度快,相对来说企业不会那么抠门底薪,业务提成也更好拿。

  其实这就是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必须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提高团队人数,转向提高团队人效。

  一旦发展速度降下来,晋升速度必然会放缓,钱也没之前好赚了,于是乎有信心的就选择自立门户,有其他选择的就跳槽转行,能下来的是极少数;

  因为大没那么好,在存量搏杀竞争的情况下,对人的综合素质更加严苛,公司为了节省成本,通常也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精兵策略”。

  很多企业面试官的水平并不足以准确选人,在整体选人标准提高的情况下,采取的做法仍然是,只要基本能力没有问题,如果愿意入职,那就先来试试吧;

  可是员工也是抱着先来试试的态度,如果业务好做,提成好拿,自然皆大欢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业务快速发展可以一切管理问题。

  但是这些都属于高强度、低效率的重复劳动,并不能解决我们“疲于奔命”的问题;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做这些动作呢?

  死磕招聘网站的确也能帮助我们多招几个人,但是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对于结果的改善却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应当思考人才渠道的升级;

  除了招聘网站之外,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校园招聘,除了双选会去摆个台子,收到几封简历之外,能不能往更深层次去运营?

  再比如很多企业常年招募校园大使,帮助开展宣传和运营服务,甚至在学校里建立学生俱乐部,组织一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分享活动等。

  如果对口学校里面每个专业都有一两个比较熟悉的学生,的、非的校招开展起来会非常顺利,但是这却是一个细致运营的活。

  其次就是内部推荐,知道要做内部推荐的企业很多,但是能把内部推荐做好的却很少,本题在于两个。

  还有离职员工管理,虽然有些企业不允许返聘,但是目前不允许,不代表未来不允许,不返聘也可以推荐推荐朋友嘛,暂时没有朋友可以推荐,也可以聊聊现在的工作情况,收集一些市场信息总是好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说要做雇主品牌建设,但具体怎么建设并不是拿了多少最佳雇主的,而是离职员工怎么评价。

  他们到了新的公司,如果仍然说上家公司好,那就是形成了一个雇主品牌的节点,覆盖范围就是他新公司能够接触到的所有同事。

  雇主品牌没有捷径,也就是这样一位一位老员工攒出来的,现在很多企业都会采取Family Day的形式,邀请前同事常回家看看,而不是辞职如分手,老死不相往来。

  此外还有HR的行业合作,同行之间既相互抢人才,也可以相互推人才,我们完全可以通过HR的行业合作,把人才渠道给打开,至于成不成功,那就各凭本事,各自发挥。

  但是我们自己心里一定要有一把尺子,招到人是人力资源部的本职工作,用是业务部门的本职工作;

  但是注意前提是,人才质量本身没有问题,如果为了完成招聘指标,配合用人部门放水质量、先入职试一试的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这个锅人力资源部门也应当背一半,虽然短期指标的完成情况可能更好了,但是实际上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尤其是大量新员工来了就走的企业,看似招了很多人,但是面试质量把关不严,反正都是先来试试,材料发给员工自己去学,工作内容枯燥、有难度、看不见希望,员工不走才怪呢。

  甚至更强势的人力资源部门,会根据你的业务数据,尤其是平均人效情况和新员工流失率,通过编制来管理业务部门的招聘需求,不能业务部门说要多少人,都照单全收吧?

  公司的招聘资源是有限的,优质资源一定要往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投入,如果你能够较为严格地把关选人环节,认真负责地做好用人环节,那么咱俩合作愉快。

  只有不断提升人力资源部门的话语权,才能倒逼业务部门注重选人质量和用人育人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招聘指标数量。

  总结一下,之所以我们的招聘总在疲于奔命的上,原因在于思和方法上没有准确地把握招聘问题的主要矛盾。高强度、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是永远无决问题的。